第5章 牛首扎营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疆,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啊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呀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在人民中间哎生根开花……”

河北六建公司建设大军就是唱着这两首红色歌曲扎营牛首山!

牛首余脉青铜峡

1965年4月7日,河北六建公司派出赴三线建设先遣队的十二名同志乘坐的43次特快列车,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顶风冒沙,穿过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茫茫戈壁沙丘,经过二十七个小时的日夜行程,到达目的地——宁夏青铜峡车站已近黄昏。

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背起行囊,走下火车的第一印象:这个车站没有站台,脚下是一条六十度的大陡坡,带队的刘殿臣副经理对大家喊:“赶快往坡下跑,坡下有一趟开往吴忠的大轿子车,晚了就要步行十几里地!”同志们随着刘经理的呼喊声,背着行李快速往下跑,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车门口,那趟大轿子车上已经坐满人,好说歹说才勉强地挤上车。

经过一段颠簸的石子路后,这辆老式大轿子车上了黄河铁桥,天色已黑,天空繁星闪烁,眼前灯火辉煌,一片光明。这十二名初到宁夏的河北建筑职工一阵兴奋和喜出望外,大家一起欢呼:“这座城很亮丽,看来还不小!”(其实灯火辉煌的地方是青铜峡黄河大坝,夜色中显得美丽壮观)大家从眼前的景色中开始萌发出一种希望和寄托,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景色,让夜色变得更加宁静。绚丽的灯火从眼前一闪而过,车子在茫茫的夜色中沿着石子公路向前行驶一阵后,终于停在了青铜峡镇一个没有起眼标志的偏僻处。

刚下班车,黑灯瞎火,摸不清东南西北,大家只好紧跟着领队和接站同志指引的方向步行来到驻地。

驻地是一座灰白色的三层简易楼,这里就是河北省六建公司支援三线建设宁夏的地方——公司机关的办公地点。在此之前,这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建筑公司建设的灰砂砖试验楼,往后的日子,这里就成了河北六建公司的办公楼。

公司先遣队十二名职工居住的地方是离办公楼不远的两排大约二十间窑洞式房子,原来是个粮库。粮库经过整修,改成了职工宿舍,虽然陈旧了一点,但打扫得还算干净。大家躺在房子里,闻着稻麦散出的味道,久久不能入睡,激动的心情很难平复。深夜十二点钟过后,几位职工进入梦乡,鼾声响彻粮库,但是有几个结婚不久的年轻人和年纪大一些的职工还是难以入睡,仍在回想临来时的情景,远在唐山的六建公司职工家属也在牵挂着远方的亲人,两地相思,一样愁思。先遣队的工会干部陶文阁独自一人站在粮库外注视着天空中的明月吟诵道:“异乡遥望家乡月,月缺犹如异乡钩。不吝琴瑟侵楼台,酒识乡音月思愁。”接着,睡不着觉的几名职工也先后出来一同观望夜空明月,以寄相思。男人们总是深深地吸上几口香烟,用一句乡亲们常用的“怎么,想老婆啦?”来相互勉励和安慰。谁都明白,一切才刚刚开始,任何思念和牵挂都将要深埋在心里,并转化为一种集体行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线建设者,一颗红彤彤的心落在了千里之外的西北边塞,此处无声胜有声,毛主席的诗句里深藏着他们的豪迈情怀!

先遣队的办公室副主任王文清眼睛一夜未合,经过了几天的路途颠簸和所见所闻,心情激动,想起了很多往事……

第二天,天未大亮,王文清就早早起来,洗完脸,刷过牙,同大伙吃过早饭,一个人来到小镇,穿过两条街道,对全镇房屋建设情况做了大概了解,到了中午时分,他走进一个名叫“工农兵”的小饭馆,点了一荤一素两个炒菜和一碗米饭,边吃边和几个当地老乡聊天,并向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者了解当地的情况。听老者说,青铜峡镇方圆五六公里,北至黄河,西至黄河拦河坝,南望牛首山连接青铜峡口镇台地,东至余桥烈士陵园。从陵园一直往东便到金积、吴忠,那里是肥沃的农田和城市……

解放前,青铜峡镇这个地方基本没有人烟,常有土匪出没,当地老百姓听说有土匪抢劫,都吓得不敢前往,所以,这地方一直发展很慢,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国家水电部门决定在青铜峡口修建拦河大坝,于是全国各地陆续来人支援宁夏,其中从上海、浙江、北京、东北、陕西、甘肃等地来宁支援青铜峡建设的人员最多,发展速度加快。由于全国人民和苏联专家的大力支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建起了青铜峡拦河大坝,开始发电,从此宁夏用电充裕并向甘肃、陕西、内蒙古等省区输电。

沿着拦河坝向南望去,青铜峡口台地直到牛首山。牛首山位于宁夏平原,在黄河西南部,横跨中宁和青铜峡,总面积四百四十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西陡东缓,主峰由两座平行、对称的山峰构成,南为武英峰,北曰文华峰。海拔分别为一千七百多米和一千六百多米,高差仅为四五十米,远望难分高下,中间有狭窄的山体相连,地势较平坦,从东西两边眺望,如牛的两只犄角,故称牛首山。

这座神武之山曾多次易名,其中,北魏时称青山,唐代时称回乐峰,又名大石山;北宋时称峡口山,金积山;元代以后,因山的最高处双峰对峙,遥望如牛头,故又名牛首山。牛首山的主峰为四乐峰,山势跌宕起伏,其岩壁叠翠耸秀,黄河在山下奔泻,壮观秀美,一派胜景,尤其是青铜峡谷自然将水位抬高,使这里成为天然渠口,聪慧的祖先们又在此开灌渠,扩大了水浇地面积,从而形成了宁夏引黄灌区。

牛首山营造的塞上江南曾经是上古“黄土之国”,如今的牛首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山,山中有大小寺庙几十座,牛首寺是牛首山古寺庙群的总称。千百年来,青铜峡、金积、吴忠、灵武、银川,乃至周边的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百姓赶庙会拜佛,香火不断,尤其是每年阴历三月十五,赶庙会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也为青铜峡口增添了神秘色彩。牛首山是西北现存规模最大、庙宇最多的佛教圣地之一。也许是这个地区历史上战火太多,人们痛恨战争,祈盼平安,便把牛首山打造成佛教名山。自古以来,此地乃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和周边省区的游客千里迢迢慕名而来,长年香火不绝。古人对牛首山赞道:“一殿告成,天下朝礼。”

4月,清明刚过,天气开始升温,大家换去冬衣,但时有冷空气袭来并卷着沙尘,一刮就是几天,风沙弥漫、天昏地暗,满屋刮满了沙尘,一股土腥味令人窒息。

一天早上,王文清约了同伴到驻地的东边看个究竟。他们顺驻地向东步行一段石子公路,跨过一座桥,就看到公路北边有一座烈士陵园,顺台阶走进陵区,只见大门迎面大理石石碑书写着“余桥革命烈士陵园”八个大白字。再向里走去,又看见一座黑灰色大理石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在解放中宁、金积牺牲的烈士姓名(许多还是无名烈士)。

走近碑前,清晰地看到第一行碑文写着:伊伊伊,二十二岁,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人,于1949年9月牺牲,第二行碑文写着:伊伊伊,二十三岁,河北省保定市人,于1949年9月英勇牺牲。

王文清一边看,一边记,思绪万千,难以平静,心里暗暗在想,看来我们还不是最早来宁夏的,我们的父辈和兄长已为解放宁夏牺牲了生命,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难过。我们今天来三线,为建设宁夏贡献青春和力量又算得了什么?

第二天刚起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千古名句在王文清耳边响起……王文清一个人步行三里多地,到镇上新华书店特意买了一本介绍十九兵团解放宁夏的书,利用空闲时间,连读几天,晚上一直读到深夜。几天来,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无数河北籍烈士的英雄形象和十九兵团解放宁夏的英雄故事。他感动、振奋,从茫茫燕山脚下到滔滔黄河青铜峡谷,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人生的缘分,把这些冀宁儿女紧紧相连?几天来,他热泪如雨、热血如潮……

1949年9月初,解放军十九兵团(兵团司令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率部先后解放固原、同心、中宁、中卫等地,蒋介石的马鸿逵部八十一军起义。马部一二八军军长卢忠良,在宁夏河东地区重新部署兵力,企图挽回败局。解放吴忠的战斗是“金吴灵战役”的主要一战。9月14日,中宁解放后,十九兵团调动兵力决战于金、吴、灵(金积、吴忠和灵武)地区。解放军六十四军担任主攻,一九一师、一九二师为第一梯队,分别取道滚泉、牛首山,从西南、东南两面,直扑金积。一九○师和一九五师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六十三军一八八师沿黄河西岸北上策应,协同作战。独一师、独二师与一九一师五七一团沿豫旺、灵武公路急进,迂回吴忠以期形成钳形攻势,争取尽快分割包围,歼灭金、吴、灵守军,早日解放吴忠。

9月17日十九时,担任主攻金积的六十四军一九一师,以五七三团为前卫,该团前卫三营奇袭牛首山制高点小西天,全歼守军。18日十四时,又攻克东寺,守军约一个营的兵力被打垮。一九一师居高临下,控制金、吴西南之要地,钳制金积、吴忠之马部。马部失去了天然屏障后,纷纷向金积、吴忠、灵武败逃。

19日二十时,五七三团攻占黄河天险青铜峡。六十四军又一举攻克余家桥、杨家湾等诸多堡寨,将保一师大部歼灭或击溃。六十四军将金积县城包围。在青铜峡,曾思玉军长接见了金积求和代表,同意金积和平解放的要求。9月20日,金积县和平解放。接着解放军先后解放吴忠、灵武全境,9月23日,银川和平解放。

王文清完全沉浸在十九兵团解放宁夏的战斗故事之中,忽然听见睡在身旁的队长说:“老王,快睡吧,天快亮了,明天还准备迎接第二批人马的到来。”王文清这时看看手表,时针已指向凌晨四点……

守职的建筑队伍

4月中下旬,从河北赴宁的1034名河北六建公司职工陆续乘火车分期分批到达宁夏境内的中宁、青铜峡和吴忠等地后,立即驻扎各个施工现场投入生产,开始了在宁夏艰苦紧张的施工生活。先后到达青铜峡镇安营扎寨的河北六建公司的干部职工因住房紧张,除了住进原来搬至青铜峡镇的公司办公楼、仓库、宿舍外,又见缝插针、昼夜奋战,建起了几排由石墙和土坯砌成的简易平房。虽说是简易平房,但对质量要求很高很严。因石墙要露出地面一米,必须砌得美观,勾缝清晰明朗,墙体砖缝有棱有角,墙面、地面阴阳角必须横平竖直,方符合质量和美观要求。

相邻的造纸厂等厂职工看了后,都夸河北六建公司房子盖得真漂亮,墙体横平竖直,石墙墙缝和砖缝勾得特别美观,多年来还没有见到这样漂亮的小平房。王文清听到群众的赞美声,心里美滋滋的,觉得高兴和自豪,心想河北人不仅为解放宁夏作出了牺牲,而且这次刚到宁夏就显露出了河北建筑工匠砌墙的特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临行前参加欢送联欢会的情景。

4月初的一天,唐山市委和市政府为支援三线建设职工队伍特意安排了一场欢送联欢晚会,地点就在唐山市工人文化宫内,河北省六建公司全体职工参加联欢晚会。唐山市有关领导出席联欢会,市长白云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同志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投身三线建设,今天欢送你们出征,希望你们发扬河北省六建公司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早日完成党中央交给你们的光荣任务,早日凯旋,市委、市政府还将会专门迎接你们。”顿时会场上掌声雷动,群情振奋。

4月26日,河北六建公司数百名职工携带行装,登上西去的火车,开始了“三线之旅”。公司党委书记赵卷章和第一批公司机关干部及第二施工大队干部职工共二百多人坐在由国家建工部和铁道部特批的两节车厢里,大家情绪高昂地高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革命歌曲,日夜兼程奔赴目的地。在车厢里,党团员干部争着替列车员打扫车厢卫生,给同志们倒开水、送盒饭,车厢内职工打扑克、下象棋、聊天说笑话,丝毫没有睡意(从河北唐山出发后,火车上是硬座,大家一夜基本没睡)。

4月27日下午四点多,这列载有河北省第六建筑公司职工的火车,停靠在宁夏首府——银川车站。

赵卷章让工会干部陶文阁等人提前在银川下车,安排有关人员在青铜峡、中宁火车站接站事宜。赵卷章和赵福廷书记提前在大坝车站下车,由自治区副主席兼建委主任马信率随行数人在大坝火车站迎接,他们把赵卷章、赵福廷接到青铜峡县县政府所在地小坝招待所后共进晚餐并交代任务。第二天上午,马信副主席用自己的专车把两人送回青铜峡镇的公司机关驻地。

回到公司机关驻地的第二天,赵卷章书记立即召开了公司党政班子成员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赵书记向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明确提出:出了河北,到了宁夏,领导干部除了要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外,第一,告诉大家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要重视和处理好地方民族关系,尊重回族不吃猪肉的生活习惯;第二,要搞好团结,特别是和宁夏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同行企业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团结;第三,要发动大家利用书信等方式继续做好留守职工家属思想工作,让老家亲人们少一点牵挂;第四,要遵守保密纪律,不该知道的不问,不该问的不要打听,涉及军民共建的工程,要搞好军民关系;第五,各施工大队担负的施工任务,要如期完成,旗开得胜。

五一过后,公司将从唐山带来的“河北省第六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名字正式改为“建设部七局二公司”(七局代管),并将牌子挂在了公司机关三层灰砂砖试验楼前,一时引起了周围居民和部队的好奇。当地老百姓私下纷纷打听为什么七局代管的二公司(原河北省六建公司)的牌子挂在了宁夏青铜峡?这块牌子的出现,给青铜峡这座小镇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同时也吸引了镇上人的注意。从此后,七茵二建筑公司开始参加自治区国防建设委员会和三线建设办公室的各种会议。

一天,赵卷章书记和刘殿臣副经理(主管生产)要去银川参加宁夏城乡建委以三线建设委员会的名义召开的会议,乘坐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从河北省唐山市带来的一辆很旧的嘎斯69越野吉普车,此车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战利品。当时,附近水电厂的领导有一台华沙轿车,该厂书记曾是赵卷章的老战友,他动员赵卷章书记坐他的车去开会,赵卷章坚持不坐。他的老战友想不通,放着华沙车不坐,为什么非要坚持坐从河北省六建公司开来的旧吉普车?赵卷章回答:“因为,从青铜峡到银川,全是石子搓板路,吉普车越野性能好,不怕颠簸,我就愿意坐吉普车开会。”后来,这位厂长就不愿意坐他的高级华沙了,也愿意坐赵卷章书记的旧吉普开会。

河北六建公司驻扎在青铜峡镇不久,还未来得及把各项工作安排就绪,赵卷章书记便接到了建工部的文件,要求河北省六建公司派出干部到兰州建工部七局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又称“四清”)。这样一来,公司至少要抽出七八名干部,会给刚刚安排部署的工作带来影响,赵卷章书记和赵福廷副书记碰头后,立即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派遣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孙德仓为组长的八人工作小组赶往兰州,其中,王文清、陶文阁、徐明远、陆小峰(以上四人均是公司机关各科室人员),还有一大队赵连忠、三大队何兆祥、五大队孟庆增,这些同志到兰州后被分配到七局八公司(后来的自治区第二建筑公司)。由于河北省六建公司在唐山已经搞过社教运动,所以只对外派出工作组,而没有给六建公司派工作组。在赵卷章书记的精心安排下,在孙德仓组长的带领下,公司派出的工作组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上级组织交给的社教任务。

远方的一封家书

立夏后的一天,在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建干公房新村,被称为大礼堂的河北省六建公司家属院热闹非凡。在三排七号陶文阁家里,七八个去宁夏支援三线建设的家属们,搬着小凳子坐在已经绿叶成荫的葡萄架下议论纷纷。

她们的丈夫去了三线建设已经一个多月了,落脚到什么地方?住稳当了没有?吃的住的怎样?一大堆心事在她们的心里牵挂着。

家属们都在惦记她们的丈夫的时候,一封家书意外地寄到陶婶家,大家聚精会神地听陶婶念信:

淑珍:

你和孩子们都好吧?我们已经来到了宁夏青铜峡镇,一直忙着安排职工住宿和公司机关的各种事务,今天抽空才给你写了第一封信。

说实在的,这次旅途太远了,我估计着应该有两三千多里路,光坐火车就坐了将近三十个小时。这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部地带,称银南地区,银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吴忠,我们在这里吃得很好,大米和我们栢各庄大米差不多,白面是春小麦磨的,我们刚到这里时,春小麦才露地面,河北的冬小麦再有一个月就收割了,这里听说收麦要晚近一个月。

我们的定量职工每月四十一斤,干部每月二十九斤,按百分之四十供应粗粮(小米、玉米面,还有高粱米)。我在这里的工资是五十七元八角三分,这里的鸡蛋一斤三毛钱,一块钱可以买几十个鸡蛋,猪肉一斤六毛四,羊肉一斤五毛钱,牛肉一斤三毛三。我每个月留下十七块八角三分,给家里寄来四十元。

我们吃职工食堂,大约有十元就够了,剩下的钱买点牙膏肥皂后还有结余,过春节回家在北京给孩子们买点吃的东西。

这里的老乡不爱吃鱼,只吃一斤以上的大鱼,所以下午下班后或者星期天,我就拎把铁锨,拿个铁桶或者工具袋,到周边的农村稻田和水渠边,一会就弄一桶鱼,回来后收拾干净鱼肠子、鱼鳞,一会我们喜欢吃的炖小鱼就出锅了。食堂四分钱买个馒头,一顿饭就解决了,当地工人都笑话我们:“这么小的鱼孙子怎么吃啊?”后来习惯了,他们也慢慢跟着吃起来,说:“这个鱼连刺都炖软了,也不扎人,还真香。”

淑珍,我出门在外,家里就剩你一个人,大儿子今年才十三岁,下半年就该考初中了,小女儿丽萍才两岁,三男一女四个孩子需要你照顾,上边爷爷奶奶也需要你关心,家里外面的活没人帮你,你辛苦受累了!咱们家属院支宁的职工,大多没什么文化,平时写家信都是我帮他们,你也要帮他们读读信,谁家有困难了都互相帮一把,你们也是一个小团体,应互相团结互相帮助。

大山(大儿子小名)!你是陶家的长房、长孙,星期天要多去爷爷家看看,省得爷爷奶奶惦记爸爸。你的学习成绩很好,这一点爸爸放心,你说为离家近点,报考唐山八中,爸爸也同意,唐山八中也是个名校,1955年成立唐山八中时,爸爸还为唐山八中盖了楼房,学校是苏联援建的,图纸全是苏联普罗希洛夫高级中学的翻版,每天上学,爸爸也放心,你是家里老大,要多帮你妈干点家务活,帮妈妈照看弟弟和妹妹。你妈曾在路北区鞋厂上班,干了七八年了,那时候你就能帮你妈生炉子、熬粥,爸爸不在家,你更要好好地帮你妈干活。咱们这排房子的王进阁大爷、尹兆祥大爷、十二号的肖叔叔,还有二排一号的李树文大爷,我们在一起(在宁夏),身体都不错,代问他们几家好!

陶婶念完了远方亲人的书信,几位大婶大妈,你一句我两句的又议论了半天。陶婶赶紧从屋里拿出了大儿子陶青山学过的地理课本,找了半天才找到了宁夏银南地区有个小小的“青铜峡”三个字,她们围到一起比画半天,都说青铜峡在中国的正中间偏北一点,地图上能看见一条河向北流去。站在跟前的大儿子陶青山当时插嘴说:“告诉你们,这条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叫黄河!”大家似乎放心了些。尹大妈拿起信皮,她有点疑惑地说:“陶婶,你看信皮上怎么没有地址,只写了个号码?”陶婶接过来一看,只见发信人那栏里写着:“280、10号信箱!”陶婶只能说,下回写信问问(后来才知道,这是三线建设特殊规定)。

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文阁总是帮助一些文化低的职工给家写信,同时也帮助职工为河北留守家属做了许多思想工作,慢慢成为大家处理私信的秀才。参加三线建设的河北职工,每个人身后都有思念和牵挂,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是在家庭和社会面前需要牺牲个人而服从大局的一代热血青年。

机运队(三大队)李连生,是钳工班的工人,身高一米九,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生他的时候已近四十岁,他被家里视为宝贝疙瘩。

李连生来宁夏的时候已二十七岁,来宁夏之前已经结婚生子,孩子刚一岁,他就来到了青铜峡三线建设工地,每天白天上班,别看他有说有笑,只要一下班,吃过晚饭,他就躺在床上,开始唱京剧。一开始时,经常唱《四郎探母》。

后来“文革”期间改唱样板戏后,李连生又经常唱起《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的唱词:“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唱完段子后,他想起自己的爹妈和一岁多的宝贝儿子,不由自主地大哭起来。他的哭声让左邻右舍的宿舍职工心里非常难受,一个宿舍同住的职工,未免受到感染,也联想到自己远在河北的妻子和亲人。

李连生虽然每天想念儿子和亲人,但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三线建设工地后,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调回家乡的要求,一直到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失去亲人才调回河北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