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育与超越:文化传统与鄞州近代人物
- 徐秀丽等主编
- 810字
- 2022-05-30 11:07:10
知识、人脉与时局:张其昀学术生涯的政治转型
何方昱
摘要 1920年代中期,张其昀以其史地知识逐步构建起与竺可桢、翁文灏、丁文江、陈训慈、陈布雷等师友之间密切的人脉网络。因其不慎,在1932年加入国防设计委员会后即遭遇顿挫,令其重新思考学术与政治的关系。1936年,张其昀追随竺可桢加入浙江大学,积极谋求学术事业上的建设。自1940年代起,张其昀在地略学领域的学识引起蒋介石的重视,为其渐趋政治中枢奠定了基础。1948年浙大部分学生发起“驱张运动”,最终促使张其昀与国民党当局保持一致。张其昀学术生涯的政治转型,既有知识与人脉带来的推力,也有时局转变带来的压力,双重合力之下,他最终挥手与竺可桢诀别,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彼时学人群政治分野的表征。
关键词 张其昀 竺可桢 地略学
张其昀(1901—1985),字晓峰,浙江鄞县人。他以史地学为终身事业[1],青年时代即成为“南高学派”的中坚力量[2],中年时代追随老师竺可桢,在国立浙江大学服务13年。[3]1949年赴台湾后成为蒋介石政治中枢的重要一员,曾出任台湾“教育部长”,全面规划台湾教育体系。[4]张其昀以学者身份,渐趋服务于中央执政当局,已有成果多从继承儒学及士大夫精神的视角研究张其昀学术生涯的政治转型,但对促成其转型的知识要素与人脉缔结缺少历史的“深描”。[5]易代之际的学人政治转型研究,既有成果多聚焦于选择留在大陆的中立派或亲共学者,如竺可桢、马寅初、潘光旦、吴晗等[6],而鲜有研究探讨亲国民党学者的政治抉择。基于既存研究的缺漏,本文利用学界较少参考的浙江省档案馆藏国立浙江大学档案、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中研院近代史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国民党党史馆藏《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提案》等原始档案,并参照《竺可桢日记》《陈布雷日记》《蒋介石日记》《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等多元史料,试图探究知识、人脉与时局在张其昀从学界到政界的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进而考察1940年代末期,原本政治认同趋近的学人,其立场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