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知足之足,恒足矣

(今本46章)

【帛书复原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一〕;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二〕。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三〕。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楚简本】

罪莫重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1]

【今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3处不同,突出的是:

1.“罪莫大于可欲”句,帛书甲乙本(乙本无“于”字)、楚简、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范应元本及《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等版本中都有此句,王弼本(今本)等少数传世版本删除此句,整章文意彻底转变了。老子把“罪”“祸”“咎”作为统治者的三大警戒线,其中以“罪”为最:统治者如果一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民众的死活,就等于对人民犯下了大罪。而今本等少数版本删除此句后,便将重大的治国问题变成了个人的修行问题(不应该把“罪”这一条列入修行者的惩戒范畴)。因此,本章的解读与过往有很大的不同。

2.“恒足矣”的“恒”字,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今本等版本改为“常”字(或借避讳有意为之),意思变了。

【译文】

天下有道而太平,连战马都会退还田间耕种;天下无道而不太平,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统治者)罪孽莫大于任情纵欲,祸害莫过于不知满足,罪过莫惨过于贪得无厌(而不顾民众的死活)。所以(统治者)要懂得满足的限度,才能获得长久的丰足(才能长久统治,而不被推翻)。

【注释】

〔一〕却:屏弃、退还。走马:战马。粪:耕种、播种。

〔二〕戎马:战马。生于郊:指母马在战场边郊产下马驹。

〔三〕憯:惨。

【阐释】

在本章中,老子表述了三个方面的观点和思想,有两个与战争有关: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的区分。这都体现了老子强烈的反战思想,与他在第七十四章(今本30章)、第七十五章(今本31章)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老子认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意思是辅佐君主的人,不能弄反了主次,千万不要以兵来逞强于世道;用兵打仗,是不祥的事情,谁都讨厌它,所以有志向的人绝不能停留在用兵打仗上。

同时,老子还强调打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即便是打胜了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对待。那为什么还是有没完没了的仗在打呢?

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源就是统治者的贪欲与不知足,正如学者张松如所说的那样:“老子认为战争是由于封建统治者不知足、贪心重所引起的,只要是能知足,满足于现状,不贪求什么,就不会发生战争:‘知足之足,恒足矣。’这是一种唯心史观。至于‘寡欲’‘知足’的提出,对当时封建贵族领主集团的无餍欲求,无异于是一个强烈的抗议。”张松如:《老子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271页。

[1]“罪莫重乎甚欲”的“重”字,原文为“”,有人校勘为“厚”字,有人校勘为“重”字,争议很大,难成定论,笔者偏向认同“重”字。各类争议可参考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4-36页。“咎莫险乎欲得”的“险”字,原文为“佥”,笔者赞同学者廖名春与尹振环的观点,这里暂时校为“险”字。